-
随想
-
资讯
角色/声音/世相/新知/数字/灵感/日历
-
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曾经的被隔绝和孤立之地,如今已是一座魅力之城。这里有多少对冬天的恐惧,就有多少对烈酒的热爱。与之相随的,还有人们对社会问题的关切,自省和忍耐。对平等的追求,甚至影响到其在文化、美学领域的特点。它是一个整体的浓缩世界,是一个中立且在国际框架内的北欧国家的集合。这组30p的图文报道带来了很多线索。
-
-
底特律的衰败早已不是新闻,类似“鬼城”的命运,也不是只有一地。这组报道在社会和经济议题之外,将焦点对准了废弃的酒店房间。摄影师萨曼莎认为拍照是一种“挽留”,是让人们去察觉旧事旧物里的美,而非一再往前。“我希望人们对失去变得敏感,而不是不加节制地挥霍。
-
尽管迪卡普里奥始终被配着长焦镜头的狗仔队包围着,我们却对他究竟是个怎样的人一无所知。这个在片场长大、没上过什么学的人精心设计了自己的生活,让自己处于绝对优势中,同时保持神秘。他得到并一直维持着名气、尊敬、金钱、事业和人们的赞扬,这种情况在童星出身的明星身上并不常见。
-
马丁·帕尔已经来过中国八次了,但“拍到的大多数照片都不怎么好”。这个庞大复杂的国家让玛格南最昂贵的摄影师犯难,而且,中国人无时无刻不在拍照,在泛滥的影像中,他更有点看不清楚。在他看来,“这是个患了肥胖症的消费世界,你能看到的大部分照片都“太甜了”。他拍的比较多是中国人围绕汽车和婚纱照的疯狂。他还让中国的婚纱摄影师给自己拍摄了一系列“婚纱照”。
-
2000名中国“艺术家”赶往威尼斯,他们为何对这遥远、傲慢的岛城如此趋之若鹜?其中,绝大多数人都是未受到主题展官方邀请而另辟蹊径的“展示”,期望着回国后能讲一个传奇的“参展”故事。而这一届,纵然人数最巨、哗众取宠的招数不断,大部分作品还是迅速消失在流沙中。
在这个社会新闻报道之外,我们的特派记者也带来2013年威尼斯双年展众多优秀作品的扫描,并专访了策展人和艺术家,融在第二篇《“艺术是观察世界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