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绿洲深处的维吾尔人


文/方禾

摄影/圆清


blob.png


在一个维吾尔族老汉的家里,老人正在打瞌睡,小猫调皮地去抓挠老人的包头巾。老头特别和气,猫很听他的话。


……


在火洲无边赤地的映衬下,木头沟村有点世外桃源的感觉。沟底是土坯制的维吾尔族民居,清真寺宣礼塔高耸;沟南山坡上是大片大片的墓地。摄影师圆清第一次来到此地时,就被这个一半村庄一半墓地的村落所吸引。从木头沟开始,九年来,她的足迹踏遍吐鲁番,详细记录了古老维吾尔族村落的日常生活,以及信奉伊斯兰教的维吾尔族群体从生到死经历的礼节习俗。


吐鲁番流行过所有的世界性宗教:佛教、基督教、摩尼教、伊斯兰教以及道教、萨满教、祆教等。伊斯兰教自10世纪传入喀什噶尔后,开始迅速东传,但在吐鲁番却遭到佛教势力的顽强抵抗。1383年,统治吐鲁番地区的察合台汗国发动伊斯兰“圣战”,吐鲁番地区的佛教逐渐为伊斯兰教取而代之。直到15世纪中叶,这里的大部分民众都改奉伊斯兰教。


……


在乡村或者一些小的城镇,清真寺往往是最醒目的建筑。寺内一般都有掌教阿訇,其下有伊玛目和买僧,主持和协助寺内教务。穆斯林每天要做五次礼拜(乃玛孜),男性穆斯林必须参加星期五的主麻日、每年的肉孜节(开斋节)和古尔邦节(宰牲节)的会礼。


加帕家的阿纳(维语中指老奶奶)热衣汗97岁了,加帕是她的第五个儿子。老人称赞儿子说:“加帕定时做礼拜,他还是木头沟寺里的伊玛目呢。”老人一辈子生了七个男孩和两个女儿,都住在木头沟。他们经常串门来看她。老人依照过去的风俗,仍然扎着两条小辫,清瘦的面容流露着一种岁月沉淀下来的祥和与满足。


“吐鲁番这里往外走的人很少,他们的观念是安土重迁,以家庭为主。安于现状,只要地里的收成够他生活就满足了。”圆清介绍说。加帕全家有四五亩葡萄地,偶尔种棉花。圆清总结道:“普通村民的生活追求是健康成长,结婚生子,家庭合谐,儿女双全,老有依靠,无病终老,老了能进天堂就是人生圆满的事。”


但近年来,吐鲁番的维吾尔族也呈现一种民风趋向保守的趋势。据圆清的观察:随着现代文明的传播和民族间文化的融合,吐鲁番地区维吾尔族人的民族服饰特征有一部分在减退,另一部分又在复原和强化。“这两年传统的女孩扎小辫的维吾尔风格的打扮消失了。而有些地方的着装则趋于保守,但不是复原维吾尔族传统服饰,而是来自中东、阿富汗的传统服饰。”


⋯⋯


今日的吐鲁番同当年相比有着天翻地覆的变化。但加帕一家的生活并未随时间变化太多,他们没有多少物质需求,而是希望生活安定,冀望通过崇信真主最终死后上天堂。维吾尔穆斯林很看重死。圆清曾着力拍摄过穆斯林的葬礼和麻扎(维语中指墓地)祭奠,她介绍说:“临终前,维吾尔族人宁愿留在自己睡过多年的土炕上。即使患重病住院,得知治疗无望,他们也会让亲人把自己带回家里,静静等待死神的来临。如果有人不幸在外地意外死去,亲人也会把遗体运回家乡,安葬在养育过他们的土地上。”


⋯⋯


圆清希望通过记录加帕家这样的传统生活方式,保留维吾尔族穆斯林生活中那些行将消失的部分。但身居其间的人所需要的却并非保持,而是改变。“他们希望与时代共进步,能拥有时尚的东西,比如购买汽车、电脑、手机,使用微信、QQ。” 圆清说。


1488538885365038363.png


这是在木头沟举行的开斋节的会礼。会场外围,散布着参加会礼的信徒的机动车、摩托车。现在维吾尔族人家里也都有各种家电了,很多都买上了小轿车,即便没有轿车的,也会购置三轮车和摩托车。以往在吐鲁番常见的交通工具——驴车,已变得罕见。

 

完整内容请见《Lens》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