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不可思议的非洲


文/斗荣

摄影/帕斯卡尔·贝耶


1488536902336006228.png


一名工人从M.V.列姆巴号渡轮上卸载一天水泥后,劳累地躺在甲板上休息。


M.V.列姆巴号渡轮1913年于德国制造,1914年开始在非洲工作,后来几经易手,如今由坦桑尼亚铁路局管理。它在坦噶尼喀湖东岸运送游客和货物,连接了岸边几个生机勃勃的港口城市。


……


50年后的今天,非洲确实发生了若干变化:整个大陆的预期寿命上升了10%;过去十年的人均实际收入增加超过30%;55国中有25个已经是民主国家,并有51国实行多党制;将近一半国家达到了世界银行的“中等收入”标准(年人均收入1000美元以上)。然而与当年齐头并进的东亚和拉美相比,不得不承认,非洲成了失败者。


所有的失败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国家”这一组织形态的持续失效:新政府总是以悲剧告终,混乱和无政府状态接踵而来。早在1992年,英国学者巴兹尔·戴维逊在《黑人的负担》一书中就将问题矛头指向了“国家”本身。他指出,欧洲的国家模式——也就是非洲统一组织试图维护的民族国家模式,已经成为后殖民发展的障碍之一。这种结构不适应非洲的文化和社会,正是非洲的“现代化”使其裹足不前。


巴兹尔·戴维逊的指责或许过于苛刻。事实上,非洲传统的族群社会已经被殖民瓦解了,非洲面临的问题并非“选错了模式”,而是没有模式可选。在猝然到来的独立和发展的紧迫压力之下,民族国家是最为现实的选择。然而在其后的发展历程中,这种特殊情况并没有得到国际社会的持续理解。


……


对于以农耕、游牧为经济基础的部族社会来说,改变经济模式似乎是瓦解部族的一种有效方法。独立后,非洲国家选择了不同的经济发展道路,呈现出的经济状况多样性甚至比文化还要丰富。埃塞俄比亚是“国家主导”的代表,它借用了中国模式,实施以农业为主的国家主导型经济,农业占据GDP份额的46%,全国有79%的人口在农业部门就业。虽然这种经济模式使年人均收入迅速提升到400美元,但农业社会的高出生率使土地面临着严重的枯竭危机。


邻国肯尼亚,美国模式的自由主义经济使得电信业和银行业迅速发展起来。今天,肯尼亚一半的人口是互联网用户,谷歌、因特尔、微软等公司是这里最大的投资商,内罗毕西郊甚至形成了“萨瓦纳硅谷”;在过去十年里,国内银行账户数量从100万增加到了2000万。拥有众多高消费水平“中产阶级”的肯尼亚如今成为了东非的明星国家。


不过,在内罗毕常能听到一句话:“内罗毕可不是肯尼亚”。内罗毕以外的绝大部分东非地区,唯一的经济形式仍是“糊口农业”——有时糊口的需求都难以满足,上世纪70年代以来非洲就在大举进口粮食。奇特的是,东非是非洲大陆上土地最肥沃、资源最丰富的区域之一,但连年战争、低下的生产力、不断增加的人口和严重的腐败,导致普通人从未能在这种丰富中获取利益。


完整内容请见《Lens》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