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天骇客
1996年11月23日,埃塞俄比亚航空公司一架波音767客机从埃塞俄比亚首都亚的斯亚贝巴起飞,计划经肯尼亚首都内罗毕,中转刚果首都布拉柴维尔,再经尼日利亚的拉各斯飞往科特迪瓦的首都阿比让。
但飞机进入肯尼亚领空后不久,有三名男子闯入驾驶舱,高喊要劫持飞机,声称他们有炸弹,然后殴打副驾驶,并且命令机长让客机飞往澳大利亚。机长向他们解释,飞机燃料不足以飞到澳洲,但歹徒并不采信。于是机长决定欺骗劫机者。他沿着非洲海岸飞行,让飞机尽量靠近陆地和沿途的机场。此后飞机出现燃料不足,有两具引擎失去动力。机长建议进行紧急降落,但劫机客不同意。最终因耗尽燃料,该航班在科摩罗群岛(Comores)附近距离海滩500米的海面迫降时,左发动机和海面相撞,造成飞机解体。
事件共造成127人死亡(其中包括该3名劫机者),50人幸存,许多幸存者受伤严重。
尽管谜底尚未彻底揭开,但马来西亚航空MH370客机失联事件存在人为因素已是无争议的共识,悬疑在于:“到底什么人干的?因为什么?”
事实上,从1903年世界上首架飞机发明以来的100多年间,劫持飞机事件并不鲜见,有公开资料可查的世界上首宗劫持飞机案发生在1931年的秘鲁,第一架民用客机劫持则发生于1948年的中国澳门。
“劫机”一词的英文为Hijack,据称起源于公路上的劫车大盗,他们抢劫前会假装成搭便车的路人,拦车前会先假装友好,向过路司机打招呼说:“Hi, Jack!”(你好,杰克)。在人类航空史上,发生过各种各样的劫机事件,有出于政治因素的恐怖主义劫机活动,也有为商业利益而进行的劫机,甚至还有无明确目的,仅仅只是对飞行器有异常的兴趣,或者精神错乱等引起的劫机行为。
鉴于劫机的危害性,1970年12月6日,国际民航组织在荷兰的海牙召开了国际航空法外交会议,讨论有关空中劫持飞机的问题,会议于12月16日签订了《关于制止非法劫持航空器的公约》(Convention Concerning the Checking of the Illegal Hijacking of Aircraft,简称《海牙公约》)。公约明确规定,劫持飞机是一种严重犯罪,对于劫机罪犯要么引渡,要么按罪犯所在国的法律起诉判刑。
但不是所有劫机事件最终都有明确的答案,如1977年12月4日,马来西亚航空653号班机(MH653),起飞到达巡航高度后不久就被劫持,此后坠毁,机上93名乘客和7名机组成员无一幸免。但劫机原因和坠毁过程至今仍然是谜。
时隔37年,马航再度发生客机意外事件,且存在人为因素,这一次,历史会给出答案吗?
完整内容请见《Lens》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