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拉维夫:虽然火山近在咫尺,人们依旧沐浴爱河
文/本刊特派记者 路瑞海 发自特拉维夫
2012年4月13日,特拉维夫郊区,一群极端正统派犹太人正在参加一个葬礼。
特拉维夫就是由最初66户居民和一个远郊村落建成今天的模样的。只是,被阿拉伯人和土耳其当局厌弃驱逐的他们也许都无法预料,如今世易时移,用零星的石块对抗强大枪炮的不是自己,而是换成了当年的对手。
19世纪末期,马克·吐温来到这里时,它还是“一块没有希望的、令人沉闷的土地。极度缺水,几乎没有任何资源,大半的土地是不毛之地”。马克·吐温认为它“在所有景色凄凉的地方当中⋯⋯首屈一指”。
但短短100多年,特拉维夫快速崛起,传统与现代、保守与自由等种种矛盾,在这里看似平行不悖,实则暗流涌动。
在以色列特拉维夫,条条大路都通向罗马街:它连接着新、老中央车站,几乎所有的公交车、长途大巴都从这里出发或抵达。
这里是特拉维夫人口密度最高的地方,人流打着旋儿向你涌来。相比传统的迦密(Carmel)市场,这里更加“国际化”,但也更家常:也门人购买廉价地摊货来这儿,菲律宾人找短工和雇主时来这儿,从内盖夫沙漠偷渡来的苏丹混混交易毒品时来这儿,劳务出口的中国工人购买国际长话卡和老乡喝上一杯来这儿,身体饥渴的人买春寻欢也在这儿……相对城市北端的摩天大楼、西边的地中海滨海风情和西南的富人区,罗马街是走入特拉维夫最深处的隐秘捷径。
大部分特拉维夫人都记得这个城市里每个发生爆炸的地点,但因为发生太多次,难免会张冠李戴或是记错时间。
除了人体炸弹,防毒面具也曾是以色列人生活的一部分。医院里,每个新出生的以色列人都会得到一个很“贴心”的礼物——婴儿尺寸的防毒面具,无论他/ 她是犹太裔还是阿拉伯裔。
仅仅100 多年前,特拉维夫还是荆棘丛生的荒地,位于古城雅法的远郊,除了湛蓝的地中海海水和柑橘树之外,一无所有。特拉维夫所有故事的正式开篇都始于1909 年。
完整内容请见《Lens》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