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守夜人高华


文/本刊记者 袁凌



2011 年8 月,高华的一位友人从国外来探望,高华与妻子刘韶洪,以及一名硕士生同游紫金山,后又不顾疲劳,绕道去拜谒中山陵。此为高华在紫金山留影。时距高华去世仅四个月,他的容貌已显清癯。此次强扶病体,是他最后一次游历该地。紫金山和中山陵,是从小居住南京的高华旧游之地,青年时期多有留影。除了对灵秀山水的喜欢,高华早年着重孙科研究,研涉过孙中山的命运与思想,中山陵于他因此也便有了特殊的意义。


1991 年8 月21 日夜,南京鼓楼区一幢筒子楼宿舍的厨房里,收音机传来苏联紧急状态委员会政变落幕的消息,挽救旧体制的最后一次努力宣告失败。与此同时,高华写下了《红太阳是怎样升起的》(以下简称《红》)这本书的题目。


在离世前的回忆中,他在病床上说,当时自己明确地感到历史到了一个临界点,需要克服恐惧和畏难,写下来。21 年过去,高华走到了自己人生的终点,留下这本书,它是战胜恐惧、虚无和日常生活平庸感的成果。


在近亲眼中,高华是一个常人,一个温良的亲人,没有刻意显露他身上“用特殊材料制成”的那部分。他们有些难以理解外界对这个亲人的关注。甚至在他写作《红》的那些年里,妻子刘韶洪也不知情。


在学者杨奎松看来,党史研究者面临的材料阙如、政治禁区、人事忌讳以及档案保密种种,使得研究者如同燃薪照室,只能见到自己目力所及的部分。由党史转向近代史,成为部分尚有追求的学者不得已的路数。然而不探究党史,又何以追溯与理解当代中国的命运?


高华反其道而行,以民国史研究者的“外人”身份闯入,为党史去政治化。这是一份守夜人的生平履历。


完整内容请见《Lens》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