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在中东
文/图说/摄影 朱英豪
在伊朗,与黑压压的“帐篷”占据街头视线相反,打扮得光鲜靓丽的小女孩是一道抢眼的风景。只是这些孩子身体发育以后,就会告别五颜六色的服装,和自己的母亲、祖母一样把头发和身体挟裹起来,以避免招致男人不道德的目光。
在伊朗,如果你在路上遇到急事,可以试试敲开任何一家门。那天,当我敲开伊斯法罕扎因达鲁德河畔一家旅社的门时,这个小女孩冲过来给我开门。我提出借用厕所,她妈妈让我稍等。妈妈走后,小女孩狡黠地用力推开了厕所。此前一天,在离她家不到300 米的地方,我刚遭到歹徒的抢劫。结果歹徒被一群人喝止,之后居然把东西也还给了我。
伊斯法罕算是伊朗的“九省通衢”之地,曾经是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之一。即使在今天,这个城市保留了许多昔日的辉煌,有许多美丽的林荫大道、廊桥、宫殿、清真寺、尖塔。波斯人的古谚说,到了伊斯法罕,你就能看到世界的一半——那里,同时包含了美丽和邪恶。
这里正同时经历着经济繁荣和人口激增的困局——60% 的人口在30 岁以下,他们对成功的渴望支撑着中产阶层在这里艰难地扩大,他们遭压抑的才华被美国总统恭维为“最丰富的未开发资源”,却让所属当局感到困扰。
在这里成为全世界冲突最集中的地区以来,每天都不缺少对于它的报道和分析,但在新闻镜头下,我们往往无法停下来注视那些丰富多变的面孔,普通人的面孔,属于面点师、营业员、少年宣礼员、旅馆招待、游牧人、厨师、神父、农夫、时装模特、涂鸦青年、保安、警察、特务和街头混混……他们纯朴也无知,善良也狡黠,虔诚也放纵,平静也热情。
这组“人在中东”的故事,并不全面,只是集中在伊朗、黎巴嫩、埃及等代表性国家,但我们仍然看到了交流与封闭,嗅到了梦想的绽放或压抑。在复杂的变局中,靠近和观察人性的真相,总是简洁可靠的路径。——编者按
完整内容请见《Lens》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