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想给人看到一种变化”


文/吉波

摄影/王志平


1488522280628018244.png


晓霞和碧姬,没有交集的两个女人,因摄影师王志平建立了联系。晓霞是王志平的第一任妻子,36年前因尿毒症离世。碧姬是第二任,法国人,瘫痪在床已18年。


然而生活还在考验这个男人,考验他对苦难的承受能力,以及对世界的乐观。他的法国儿子王博(又名拉斐尔Raphael),因为躁郁表现进了精神病院。这是第二次了。


王志平是北京最早的民间艺术团体“四月影会”的发起人之一,更早的1976年,拍摄了天安门“四五运动”的大量纪实图片,流传甚广,1985年赴法国定居。法国南部的游客,有机会遇到一张纯朴的中国笑脸,一个老当益壮的64岁的导游,为他们讲述当地的地理人文风貌。作为报酬,他们每天付给他100欧元。他们知道老人身体很好,懂得很多,爱开玩笑,但他们不知道他的法国妻子、他青春期的儿子。


蒙贝翰医院是法国南部最有名的精神科医院,王博住在这里。每天的下午2点到6点是家属探视时间。王志平会站在路边等半个小时,然后坐一个小时的公车去看儿子,陪其说说胡话,或者谈谈彼此的梦想。


他们在医院的花园里走着,王博嘬着烟。


“儿子,这顶蓝帽子是哪来的?不好看。”


“我知道。现在一走出我的房间、我的楼,就戴上这顶蓝帽子,让大家都看见,都记住,哪一天等我想偷偷溜出去时,就把蓝帽子一摘,谁也发现不了。”


对面过来一个病友,王博把嘴里的半截烟递过去,那个人接到自己嘴里,吐了一口,飘过去。


相处18年的父子对话很少,说出来的话,屈指可数。可到了这个专科医院,王志平突然发现,自己慢慢地有些了解儿子了:也许他的脑子真的与别人不一样,或者如朋友说的“是个人物”——虽然医生说他真的有毛病。


“老爸,我梦想着将来能写写东西,或者当个心理医生?或者竞选绿党主席,要不和您回国摆个小摊也行。” 王博吐了个烟圈,给别人的那半根烟,不知什么时候又回到自己嘴里。


顾不得分享儿子的梦想,王志平又要赶晚上9点的末班车,回到妻子碧姬的床边。她可能在半夜的任何时刻醒来,轻轻地喊“meng-se-hei, meng-se-hei”(法语:亲爱的)。王志平会爬起来,为她倒杯水喝,或者,倒掉什么。


完整内容请见《Lens》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