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今年6月,流媒体音乐平台Spotify上出现了一支新人乐队:天鹅绒日落(The Velvet Sundown)。由键盘手兼主唱Gabe Farrow、吉他手Lennie West、贝斯手兼合成器手Milo Rains、鼓手Orion “Rio” Del Mar四人组成。


1755684566920078924.jpeg

出道不到一个月,他们的频道就有了近百万的月播放量。上线至今,这支“高产”乐队已经发布了三张专辑,每张专辑13首歌;在Spotify平台上已经有超过66000名粉丝,每月收听者超过50万人次。


1755684583531094114.jpeg

“天鹅绒日落”乐队发在Instagram上的成员合影

但除此之外,你搜不到任何关于这支乐队成员的采访/演出现场/甚至是被狗仔队偷拍的私下照片。


在歌手介绍页面,「他们」这样写道:


“天鹅绒日落”是一个合成器音乐项目,由人类创意指导,并在人工智能的支持下完成作曲、配音和视觉呈现。


这并非一个骗局,而是一面镜子。这是一场持续的艺术挑战,旨在挑战人工智能时代音乐创作、身份认同以及音乐本身未来的界限。


所有角色、故事、音乐、声音和歌词均为原创,并借助人工智能作为创作工具。任何与真实地点、事件或人物(无论生者或逝者)的相似之处,纯属巧合,并非有意为之。它既非人为,亦非机器。


《天鹅绒日落》介于两者之间。


“这打破了人们长期以来认为创作动人歌曲是人类独有天赋的观念。”牛津大学人工智能与工作助理教授法比安·斯蒂芬尼博士说道。


“如果算法现在能够唤起情感,我们就必须(再次)重新思考人类和机器创造力的真正区别是什么。”


不存在的乐队

存在的音乐


走红之初,“天鹅绒日落”并不承认自己是一支不存在的乐队。Spotify上的简介也颇为抽象:


“The Velvet Sundown有一种静静地令人着迷的东西。你不只是聆听他们的音乐,而是会融入其中。他们的音乐不会大声喧哗,吸引你的注意;而是会慢慢渗透,就像一种气味,突然把你带回到一个你意想不到的地方。” 


他们甚至在X的账号描述里这样写道:


“一群非常真实的家伙组成了一个完全真实的乐队,保持着极致的真实!不,我们从不使用人工智能!”


伴随着粉丝越来越多,有Reddit用户发现除了播放列表之外,难以找到关于这支乐队的更多信息,开始对乐队的真实性表示质疑。


1755684605082084249.jpeg

6月下旬,一名化名安德鲁·弗雷隆(Andrew Frelon)的加拿大男子曾经以“天鹅绒日落”的发言人身份接受了《滚石》杂志的采访,结果这次采访内容很快被乐队官方账号否认。


对普通听众来说,仅靠日常播放很难辨别出“天鹅绒日落”的歌曲是否出自AI。


以及有趣的一点是:这些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风格的歌曲也有着如今流媒体时代的明显特点——平均长度不超过三分钟,多数不会有冗长而炫技的前奏。


1755684656933040172.jpg

乐队成员的生活照,除了一起演奏和创作,一起吃汉堡也很合理?

伯克利音乐学院的歌曲创作副教授本·坎普表示,想要判断一段音乐是否是AI作品,音质是最明显的线索,尽管音质的保真技术在不断增加,一些AI音轨仍然有“压缩感”。早期AI撰写的歌词可能更押韵或是俗气,但只要“训练得当”,它并不比人类的脑子差。


本·坎普也坦言,所谓“人类音乐”和“AI音乐”之间的界限已经非常模糊,区分这些差异只会变得越来越难。


1755684678255004437.jpg

作为一支风格老派的乐队,自然少不了对前辈的致(模)敬(仿)

他所接触的学生和音乐家们,多数已经开始把AI作为创作的辅助工具——从自己的歌词概念开始,用AI生成一些诗句,挑选几句自己喜欢的歌词,再添加自己的韵律,如此反复,直到最终完成。



AI写歌

人人都行


目前,音乐行业内的AI使用主要有下面几大类:前期创意灵感的来源、AI辅助生成旋律创作和歌词、辅助增强/丰富/后期处理现有人类创作的音乐、以及音调的模仿等。


今年2月的格莱美颁奖典礼上,披头士乐队就凭借其采用AI技术制作的歌曲《Now and Then》获得了最佳摇滚表演奖,这标志着AI辅助音乐作品首次获得该奖项的认可。


1755684733528011817.jpg

列侬的儿子肖恩·列侬在2025年格莱美奖上领取了该奖项

前披头士乐队成员保罗·麦卡特尼利用降噪技术,修复了已故成员约翰·列侬多年前录制的一段低质量钢琴小样,让列侬的声音在这首歌里“复活”。


早在20世纪90年代,披头士乐队的在世成员就曾尝试修复列侬的这段小样,但当时的技术无法完全提取列侬那模糊不清的歌声。直到2022年,乐队了解到纪录片《Get Back》的制作团队运用了新的音频分离技术,成功修复了部分录音质量较差的素材,才决定重新启动《Now and Then》的制作计划。


类似的应用也有“反面教材”:2023年,歌手Drake就曾经因为AI“冒充”了自己的声音大为光火。


2023年4月初,一个名为 @ghostwriter 的账号在TikTok、Spotify、Apple Music等多个流媒体平台上传了一首名为《Heart on My Sleeve》的歌曲。虽然在歌手信息里没有明说,但听到这首歌的人纷纷以为这是Drake和The Weeknd合作的新单曲——歌词中还提到了曾与The Weeknd约会过的赛琳娜·戈麦斯。


1755684793951011104.jpg

Drake和The Weeknd俩人确实合作过,但并不是在《Heart on My Sleeve》中。图为2014年3月16日,Drake和The Weeknd在英国诺丁汉的诺丁汉首都调频竞技场演出。


这首歌发布后,在各个流媒体平台上的播放量直线上升。@ghostwriter 没有留下任何线索说明这首模仿曲目如何诞生,也没有说明创作程序输入了哪些信息。


两位歌手的唱片公司环球音乐很快注意到了这件事,经过投诉,《Heart on My Sleeve》先后在各个平台下架。


蒙在鼓里的粉丝们这才恍然大悟:自己被AI“骗”了。@ghostwriter也并无悔过之意,反而又发了一条X:“这只是个开始。”


在当时,人工智能开发人员、Takeoff AI的创始人Mckay Wrigley表示:“这是第一个真正令我惊叹的人工智能生成音乐的例子。”


1755684999893044850.jpg

短短两个多月,上文中提到的“天鹅绒日落”已经发布了3张专辑。这是传统音乐时代无法想象的速度。有人已经开始在他们的Instagram上玩梗:“来啊!快来巴西演出!我等不及要和你们合影了!”


对于歌手本人和唱片公司来说,这种高水平的伪造并不是开玩笑。


下架《Heart on My Sleeve》后,环球音乐向媒体发表了声明:“使用我们艺术家的音乐训练生成式人工智能,既违反了我们与其签订的协议,也违反了版权法。”


这也引出了一连串问题:音乐生态系统的所有利益相关者,应该站在艺术家、歌迷和人类创造性表达的一边,还是站在深度伪造、欺诈和拒绝艺术家应得报酬的一边?


如果这种趋势在未来大规模普及,歌迷们该如何分辨出差异?


1755685034343014991.jpg

让普通人也能创作音乐的网站Boomy


邹老师是一位视频创作者,他回忆道,差不多就是从2023年初开始,“用歌手声音训练AI,让它翻唱各种歌”的内容创作风潮就从YouTube刮到了B站、抖音。不过多数都是自娱自乐,并没有到商业的范畴。


甚至现在已经出现了可以让人们更轻松地创作这些歌曲的第三方工具——只要掌握一定的作曲套路,这些音乐就能被量产,专业人士可能一天就能生产出几十首歌。


比如2021年上线音乐制作服务的Boomy,主页上写着“即使你以前从未创作过音乐,也可以创作原创歌曲”,你可以以文字描述+选择喜欢的乐器和风格的方式让Boomy生成歌曲。传到其他平台后,该平台将保留所有使用其创作歌曲的版权,而用户则可以获得80%的版税费用。


去流媒体平台搜索类似“咖啡时光”“舒缓放松”这样的“功能性”歌单,里面就很可能包含生成式AI创建的曲目。


未来的音乐行业

AI将留下重要一笔


《Heart on My Sleeve》被下架后,流媒体公司和各大科技公司都进行了针对AI音乐创作的相应调整。关于AI创作的版权和伦理问题,也不断有新的条例和措施在被制定。但可以肯定的是,它在对传统音乐行业发起冲击。


1755685071423043852.jpg

2024年年末,国际作家和作曲家协会联合会(CISAC)曾委托战略管理咨询公司PMP Strategy进行过一次调研,其中分析了未来生成式AI(Generative AI)未来的市场规模及对音乐、视听创作者收入的影响。


这份调研指出,到2028年,生成式AI所创造的音乐产品的年度市场价值将高达160亿欧元,累计价值将达400亿美元。那些协助创作者们制作音乐的AI工具,年收入将达到40亿欧元。


高速增长的背后,意味着传统音乐创作者的收入将被挤占。实体音乐(如CD)、广播和现场live的收入将减少约22%。


调研还预估,未来视听、影音内容创作者将有巨大的收入损失——负责配音和字幕制作的工作人员将受到最大冲击,其收入将损失56%,而编剧和导演的收入则可能减少15%至20%。AI的普及和进步,将逐渐取代低预算的影音产品制作。


1755685091201023190.jpg

Google Lyria2的发布现场

今年4月25日,谷歌DeepMind正式发布了其最新的音乐生成模型Lyria2,这是一个让音乐创作者更轻松的AI模型,能在现有音频的基础上进一步创作,也能从文本描述或用户提供的歌词中生成音乐部分,甚至使用预设或文本提示来转换音频剪辑的情绪或风格。


考虑到AI创作的伦理和版权问题,Lyria2生成的音乐片段中,都融合了DeepMind的SynthID水印技术,这种“数字水印”确保了AI生成内容的可识别性,防止潜在的版权争议。


🤖 💻 🎵 🚶


披头士的新歌《Now and Then》获得格莱美奖后,人工智能公司Credtent的CEO兼联合创始人埃里克·伯吉斯表示:“当我们将AI视为艺术家的工具而非替代品时,大家会更愿意接受AI成为创作的一部分。”


在“天鹅绒日落”的Instagram评论区,有人打出“抵制AI”的标志;有人认为只要歌好听,并不在意它是怎么创作出来的以及是否有“实体”。


一个很现实的问题是,AI模型经常在未经艺术家同意的情况下使用艺术作品进行训练。


“虽然表面上看,现行的版权法足以涵盖人工智能创作的作品(从而为艺术家提供法律保护和追索权),但所有相信并渴望可持续音乐产业生态系统的利益相关者都必须积极努力,确保版权法得到执行,并教育艺术家尊重自身权利。”伯克利音乐学院的音乐/商业管理教授乔治·霍华德表示。


“否则,绝大多数艺术家的可持续发展机会将永远被抹杀。”


作者:李大猫  图片编辑:yidan  
运营:小石  监制:Alga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