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的曼彻斯特美术馆里,有一间墙壁被漆成深绿色的展厅。当人们走进这里时,可以有最多15分钟的时间坐在画作面前的沙发上,观看这幅画。
“放慢脚步,花时间留心观察,能让我们看到原本可能被忽略的事物的美丽和有趣之处。”
现代人丢失专注力还有一个重要因素:没有充足的睡眠时间。
根据新加坡国立大学医学院睡眠与认知中心2023年的研究,亚洲人的睡眠时间比世界其他地区的人少了大约45分钟,亚洲人也往往比欧洲人睡得晚,而欧洲人又比北美和大洋洲的人睡得晚——睡眠时长不足已经是全球性的趋势。
在上班时「被迫打断工作」和「主动选择休息」也完全不同,前者硬生生打断原有的专注,后者则是大脑收到提醒“该去放松一下了”,主动暂停了脑海中的工作程序。
今年33岁的小周回忆,在学生时代,他还是可以课余完整看完一本《禅与摩托车维修艺术》的,当时虽然也用上了智能手机,但很久不看手机也并不觉得有什么别扭。
和打工人小周一样,人们在工作里不可避免会遇到“被迫失去专注力”的时刻
“多线程工作这个事情本身就是反常理的,意味着强行把一个人原有的专注分成了好几块,导致你什么都想干,什么也无法高效地干好,焦虑这不就来了吗?”——James,30岁
“我司有那种可以把自己藏进去的办公格子,虽然看上去好像和同事们隔绝了,但你网页微信还得开着,不然收不到领导消息,如果需要处理这些消息,就会打断你正在进行的工作。”——Aviva,28岁
“在工作饱和的情况下还要应对不时冒出来需要尽快解决的需求,解决完这个需求,之前在进行工作的思绪也完全被打乱了,又要重新开始。我也不喜欢半夜工作,但只有这个时间老板不找我,我能专注一些。”——青青,25岁
“那些所谓的成功人士分享自己的专注经历,根本不适用于打工人。你可能在上班时还不可避免地惦记着给孩子开家长会,家里卫生还没打扫......当你通过金钱或者可靠的人帮忙,解决掉这些让你「不专注」的因素后,或许可以提高一些工作效率。但这种状态还是太理想化了,别被那些成功学骗了。”——赵同学,35岁,国企员工
短视频是一个能在前面几秒里抓住注意力的东西,成年人有一定的辨别能力,小孩子是全盘接收的,久而久之他们的注意力也‘碎片化’,就看不进去对那些需要长时间专注的文章了,能够沉下心思考的能力非常可贵。”
新的一年,如果你想要把自己的专注力“拉回来”,可以试试下面的方法。
学会和压力共存,把注意力聚焦在当下所做的事情上。
虽然压力是专注力最大的敌人,但压力在日常生活中不可避免地会存在。多线程的工作累积在一起,更会变成压力。
即便摆脱不了这种工作趋势,在手头的工作汹涌袭来时,尽量用日历或计划表把它们分出优先级,先集中精力做些让你得心应手的事情增加自信,再去按照轻重缓急一件件做下去,或是将大任务分割为阶段性的目标逐个完成。有助于减少焦虑,更从容且投入。
保证睡眠时长,提高睡眠质量。
人的精力决定了白天工作的效率和专注度,保证让你感到舒适而清醒的睡眠时长,是一件“磨刀不误砍柴工”的事情。
睡前试着把手机放到远处,用传统的闹钟代替手机的起床铃声。有需要还可以配备耳塞、遮光窗帘等让你更有安全感的睡眠伴侣,如果能在睡前做些让自己睡得更好的心理暗示,那就更好了。
适度远离手机。
这可能是现代人最难做到的一条。即便只是查看信息流几分钟,对专注状态也有不可避免的影响,并且不知不觉中,你可能会花比你意识到的更多的时间在上面。
如果你发现自己在社交媒体上花费了太多时间,那就减少使用社交媒体。关闭社交媒体网站和应用程序的通知可能会帮助你避免过多地使用它们。留出固定的时间来查看它们,并尽量缩短查看时间。
出门散步放松或是去运动的时候也不建议时不时地看手机,把注意力放在手中的球拍或是周遭的一草一木上,让大脑暂时从工作中“逃脱”出来吧。
手头事情多且杂时,不如先放松一下身心
长时间的专注会让人身心疲惫,如果你想保持更好的专注状态,休息时间必不可少。比如一小时里每工作50分钟,就休息10分钟。
阿姆斯特丹自由大学的研究发现,当人们被告知放松精神,想想其他事情,而不要始终集中精力时,反而会更能集中注意力。
所以在工作很多时,一定要花些时间做点能让你感觉平静且能够掌控的事情,运气好的话,工作的事情都会在此之后迎刃而解。
配图插画来自Unsplash@Get Illustra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