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英国的曼彻斯特美术馆里,有一间墙壁被漆成深绿色的展厅。当人们走进这里时,可以有最多15分钟的时间坐在画作面前的沙发上,观看这幅画。

10002.jpg


这个展厅名叫“呼吸空间”,由曼彻斯特美术馆负责健康与心理福利的经理路易丝·汤普森搭建。她想让人们静下心来,在感受画中细节时找回丢失的专注。

“放慢脚步,花时间留心观察,能让我们看到原本可能被忽略的事物的美丽和有趣之处。”

她的担忧,也是如今全世界广泛存在的现象——专注力缺失。
在长期被短视频、碎片信息夺走注意力之后,人们看似提高了效率,在一天结束时,感受到的却只有脑海中的疲惫。
*本文讨论的「专注力缺失」,特指普通人因为外界因素影响而导致的“无法进入专注”状态,由于临床已确诊疾病所导致的专注力缺失不包括在内。

让人「丢失专注」的世界
「专注力」是一个从人们童年时就时常被提起的词。它是一种能忽略外界对视觉、听觉等方面的干扰,从而可以专心而持续地进行活动的能力。
根据加州大学信息学教授格洛丽亚·马克的研究,2021年成年人集中注意力看屏幕的平均时间是77秒,而在2004年,这个数字是160秒。
美国习惯研究专家詹姆斯·克利尔在他的书中指出,时下流行的「多任务处理」工作方式迫使人们的大脑快速地将焦点从一项任务切换到另一项任务,在进行正经的工作时,会付出更多的「转换成本」——人们每次中断一项任务并跳到另一项任务时,都要付出精神上的代价。
詹姆斯·克利尔认为,相比于多任务,一次只专注于一件事情是更佳选择。但事实是,随着现代人工作内容的变化,为了取得高薪,越来越多的人把「可以多线程工作」作为一种能力写进简历。

10003.jpg


现代人丢失专注力还有一个重要因素:没有充足的睡眠时间。

根据新加坡国立大学医学院睡眠与认知中心2023年的研究,亚洲人的睡眠时间比世界其他地区的人少了大约45分钟,亚洲人也往往比欧洲人睡得晚,而欧洲人又比北美和大洋洲的人睡得晚——睡眠时长不足已经是全球性的趋势。

去年中国睡眠研究会发布的《2023年中国居民睡眠白皮书》中也提到,中国年轻人正普遍面临手机使用时长偏高导致入睡困难,睡得晚起得更晚等睡眠难题。
当人们睡眠不足时,大脑就无法高效运作,在白天可能会感到昏昏沉沉、烦躁不安或记不住事情,从而很难集中精力完成任务。

10004.jpg


在上班时「被迫打断工作」和「主动选择休息」也完全不同,前者硬生生打断原有的专注,后者则是大脑收到提醒“该去放松一下了”,主动暂停了脑海中的工作程序。

理想化的专注状态叫做「心流」。意即当人们做某件事时因为兴趣和探索而沉浸于其中,以至于达到了忘我的状态。有研究表明,当人们处于心流状态时,会对自己手头所做的事情更加满意,效率也更高,在结束这件事时,焦虑和压力的水平都有所降低。
要注意的是:人的注意力并不会一直集中,当你感到疲惫、心里被事填满或者置身在喧闹的地方时,丢失注意力也是很正常的事情,完全不用有内疚感。

“去游泳时,
是我近几个月最专注的时刻”

今年33岁的小周回忆,在学生时代,他还是可以课余完整看完一本《禅与摩托车维修艺术》的,当时虽然也用上了智能手机,但很久不看手机也并不觉得有什么别扭。

“现在手机里的东西比2010年初的时候好玩多了,不光是看新闻打游戏,信息流里的东西常刷常新,人的注意力很容易被拉走。你可能只是想拿起手机查个东西,发现某个App又推送了新的信息,手一抖就点进去看了。”

和打工人小周一样,人们在工作里不可避免会遇到“被迫失去专注力”的时刻

10005.jpg


“多线程工作这个事情本身就是反常理的,意味着强行把一个人原有的专注分成了好几块,导致你什么都想干,什么也无法高效地干好,焦虑这不就来了吗?”——James,30岁

“我司有那种可以把自己藏进去的办公格子,虽然看上去好像和同事们隔绝了,但你网页微信还得开着,不然收不到领导消息,如果需要处理这些消息,就会打断你正在进行的工作。”——Aviva,28岁

“在工作饱和的情况下还要应对不时冒出来需要尽快解决的需求,解决完这个需求,之前在进行工作的思绪也完全被打乱了,又要重新开始。我也不喜欢半夜工作,但只有这个时间老板不找我,我能专注一些。”——青青,25岁

“那些所谓的成功人士分享自己的专注经历,根本不适用于打工人。你可能在上班时还不可避免地惦记着给孩子开家长会,家里卫生还没打扫......当你通过金钱或者可靠的人帮忙,解决掉这些让你「不专注」的因素后,或许可以提高一些工作效率。但这种状态还是太理想化了,别被那些成功学骗了。”——赵同学,35岁,国企员工

几乎每位受访者,都提到了手机对专注的危害。
“去年生日我许的愿就是能扔掉手机。对于我这种意志力薄弱的人来说,手机简直是毁掉专注的大杀器,上学的时候就被没收过几台,后来虽然没有这个限制了,但没事拿起手机滑两下感觉已经成了肌肉记忆,在这滑的两下里,多半能滑到一个吸引我点进去看的视频,注意力就是这样被吸走的。”——三米,二十来岁
“去游泳是我最近几个月最专注的时刻,因为手机会被锁在柜子里,我面对的只有水和自己。”——Aviva,28岁
“我曾经有天一大早带了一千块现金和一张公交卡就出门了,吃喝交通都没耽搁。觉得这一天就像是小时候的一天,有很多时间去看周边的事物,观察身边的人,感觉一天变得很长,和带着手机出门的体感完全不同。”——James,30岁
“手机里的碎片信息太多了,短视频更是一大害,它们会让脑子变慢变傻,上网冲浪已经不像20年前那么纯粹了。”——倩,60岁
也有年轻的教师,表达了专注力缺失的浪潮下。对小朋友们成绩的担忧。
“交上来的作文里虽然能看到很多新鲜的观点,但也时常能见到一些网络烂梗。孩子们做阅读理解题的耐心在下降,对长篇文章没有完整的阅读能力,更没有耐心写出完整的长句子,缺少更有文学性的表达。

短视频是一个能在前面几秒里抓住注意力的东西,成年人有一定的辨别能力,小孩子是全盘接收的,久而久之他们的注意力也‘碎片化’,就看不进去对那些需要长时间专注的文章了,能够沉下心思考的能力非常可贵。”

10006.jpg


找回日常的专注
这个时代微妙的地方就在于,在你想要专注时,处处都是诱惑。并非每个人都拥有钢铁般的意志,在无法彻底摆脱手机和网络的世界,专注力的流失是不可逆的趋势。
提高专注力,最简单直观的效果就是让生活的效率更高,能有更多时间去做完手头的事情。我们需要把时间留给更多让人产生多巴胺的事物。

10007.jpg

新的一年,如果你想要把自己的专注力“拉回来”,可以试试下面的方法。

学会和压力共存,把注意力聚焦在当下所做的事情上。

虽然压力是专注力最大的敌人,但压力在日常生活中不可避免地会存在。多线程的工作累积在一起,更会变成压力。

即便摆脱不了这种工作趋势,在手头的工作汹涌袭来时,尽量用日历或计划表把它们分出优先级,先集中精力做些让你得心应手的事情增加自信,再去按照轻重缓急一件件做下去,或是将大任务分割为阶段性的目标逐个完成。有助于减少焦虑,更从容且投入。

保证睡眠时长,提高睡眠质量。

人的精力决定了白天工作的效率和专注度,保证让你感到舒适而清醒的睡眠时长,是一件“磨刀不误砍柴工”的事情。

睡前试着把手机放到远处,用传统的闹钟代替手机的起床铃声。有需要还可以配备耳塞、遮光窗帘等让你更有安全感的睡眠伴侣,如果能在睡前做些让自己睡得更好的心理暗示,那就更好了。

适度远离手机。

这可能是现代人最难做到的一条。即便只是查看信息流几分钟,对专注状态也有不可避免的影响,并且不知不觉中,你可能会花比你意识到的更多的时间在上面。

如果你发现自己在社交媒体上花费了太多时间,那就减少使用社交媒体。关闭社交媒体网站和应用程序的通知可能会帮助你避免过多地使用它们。留出固定的时间来查看它们,并尽量缩短查看时间。

出门散步放松或是去运动的时候也不建议时不时地看手机,把注意力放在手中的球拍或是周遭的一草一木上,让大脑暂时从工作中“逃脱”出来吧。

手头事情多且杂时,不如先放松一下身心

长时间的专注会让人身心疲惫,如果你想保持更好的专注状态,休息时间必不可少。比如一小时里每工作50分钟,就休息10分钟。

阿姆斯特丹自由大学的研究发现,当人们被告知放松精神,想想其他事情,而不要始终集中精力时,反而会更能集中注意力。

所以在工作很多时,一定要花些时间做点能让你感觉平静且能够掌控的事情,运气好的话,工作的事情都会在此之后迎刃而解。

配图插画来自Unsplash@Get Illustrations

文字编辑:李大猫 图片编辑:Yidan

运营:小石  监制:Alga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