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篇少年观鸟的故事。
中学生活因为鸟儿而多了一种可能。如果用三句话介绍自己,他说:“我叫娄方洲,是一个学生,喜欢看鸟。”
跟着方洲一起来鸟儿的世界看看。
观鸟记录
这是我在2018年写下的一日观鸟记录:
20180924 马场、野鸭湖
7:15-18:00
1.灰斑鸠13
2.大斑啄木鸟2
3.黄腹山雀10
4.沼泽山雀5
5.远东山雀5
6.白头鹎(听)
7.雀鹰2
8.小鹀7
9.云雀70
10.楔尾伯劳2
...72.理氏鷚10
73.林鹬2
74.大鵟1(存疑)
每次观鸟,我都会进行这样的记录,多的时候一天可以看到100多种鸟。我喜欢去户外看鸟,并用相机拍下它们,到现在有8年的时间了。
白头硬尾鸭
金黄鹂
白背矶鸫(雌)仔细找找看
鸟儿很自由,可以自顾自地生活,我对这样的自由快乐很向往,观察这些自由自在的鸟便成了一种享受。
这是在自家小区看到北椋鸟育雏的故事:
亲鸟在这里筑窝了,它们一次次回来,带回来蝽、毛虫、蜘蛛、蜂、蝇、摇蚊做食物.....看来北椋鸟也是灭虫好手。
随着时间的推移,幼鸟也一天天地长大。
6月10日,已经可以在乞食的时候看见两个小脑袋了,嘴巴可真大,这时幼鸟的食谱就开始由全荤转为荤素搭配了,成鸟经常叼回来桑葚,“下巴”上的羽毛也被染了色。
6月15日,小家伙已经开始探出头打量这个缤纷的世界,同时也可以推断出羽毛已经基本长齐了......
我喜欢偶遇式的观鸟,就像是拆盲盒一样,随机去一个公园林子,碰到鸟儿就会带来惊喜。但专门去找一种鸟的话,内心就已经有了预期,假如没有找到内心会有失落感。
我曾休学了一年,起初是因为骑车把手摔骨折做了手术,请了一段时间的假,心理上和学业上都有失落的感觉。后来想仔细花时间看看鸟,又多休息了半年。
我以发生了就接受的心态度过了那一年,让自己观鸟的经历增加了许多,还是挺满足的。
那段时间去了云南,在茶马古道上突然飞过来一只赤翡翠,这是一种国内比较少见的翠鸟,它不像多数翠鸟一样生活在开阔水域附近,而是更偏好于林地环境。当时它被两只黑冠黄鹎驱赶着,正好飞到离我们不远处的树上。这就是观鸟过程中的不确定性带来的惊喜。
赤翡翠
后来又去了青海拍到了这些鸟和动物们:
甘肃柳莺
棕颈雪雀
香鼬
记得在2019年的6月份,在北京门头沟的东灵山,去找一种叫锈胸蓝姬鹟的鸟。它主要活动在西边,在山西或甘肃繁殖,北京是它活跃比较靠东的一个点位,唯一知道是在东灵山有繁殖。
到那边需要爬山,顶着大风在海拔大概1000多米的山上,被吹得站不稳,爬到之后还是没有找到,又等了一阵子,终于看到一只成年的雄鸟,这样的时刻很有满足感,觉得没有白费这些努力。
锈胸蓝姬鹟
2019年在江西,看到了棕脸鹟莺,我觉得它比柳莺还难拍到,太活泼了,在一根树枝上一般只停一两秒。废了好大劲才拍了几张比较满意的。
棕脸鹟莺
在江西看到了白腿小隼也是最大收获之一,它们的观测点在梅花饭店顶楼,这个饭店也成为了“鸟友之家”和江西鸟会的“晓起观察站”。
中国有两种小隼,白腿小隼和红腿小隼,前者主要分布于江西及周边,后者仅在滇西密林中可见。它们的共同特点就是萌,呆和小,虽然个头小如麻雀却异常凶猛,捕食昆虫是家常便饭,时不时抓个小鸟改善伙食也易如反掌。
白腿小隼
观鸟最难的地方是找鸟,天气和运气都会产生影响。有些鸟的习性特别,很难被发现。观鸟也有一些道德标准,如何既观察拍摄又尽量少地干扰到鸟,都是需要慢慢摸索和自我约束的。
除了用望远镜观察鸟类,拍鸟也很有意思,虽然拍鸟比传统意义上的观鸟更难,要考虑距离、光线和角度等等。比如当我需要接近一只鸟时,会尽量不大声说话以及做出大的动作,或者直接朝它走过去,而是尝试”迂回战术“地走”s“形,并低下身子慢慢靠近或者爬过去。
在我看来,其实不管是观鸟还是拍鸟,都会对鸟造成一定的影响。比如在夜间观察如猫头鹰之类的夜行性鸟类,就要使用到手电筒来将鸟照亮,这时就要控制好光的亮度以及照射时间,开个十几秒的灯,然后关掉。
我小时候特别喜欢看纪录片,被那一幕幕精彩的画面震撼到,成为了我对自然产生兴趣的第一步。直到现在我拍鸟也一样,除了让自己快乐,也想通过自己在做的事,让更多人关注到生物多样性与自然环境的保护中来。
早上和傍晚的时间
红颈苇鹀
领岩鹨